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從安倍訪華看特朗普對華策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終於正式訪華,表面上是日中關係破冰重回談判桌,然而背係卻是歐美集團在特朗普牽頭下,一連串針對中國的策略成功的必然效果。

  先從表象看起,安倍晉三訪華一事可謂一波三折,因此看此次會談並不應該只看「現況」,而要從八月底開始看。早在今年四月,習近平已經直接邀請安倍於九月三日出席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儀式,然而安倍於八月底方明確表示不會出席相關儀式;當然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等反對聲音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其實各種因素均是可預見之因素,安倍是無需等到八月底才明確表示不會出席。另外,在是次訪華前夕,安倍雖然沒有親身出席,但同樣再次以首相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祭祀費,而中國今次亦不似往般發表評論敦促日本正視歷史。此外,在是次訪華前夕,日本亦正式宣佈停止對中國進行了四十年的「開發援助」。
  面對上述三件事件,中國並無任何強硬回應,最強硬的回應可算是九月底在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海域放置浮標一事。面對如此事件,中國竟然不出一句反對聲音已屬罕見,更罕見的是,環球時報這中共半官方媒體更表示要和日本「共存共榮」,還真是回到了當年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

  然而,若進一步考慮中國一連串情況,就可以對此有稍多了解。早前「范冰冰事件」處理完成後,消息指懷疑身犯類似個案的其他人士,只要主動投案並繳納罰款則可了事,網民已經戲稱從此可見中共政府有多缺錢了。
  從國際情況來看,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接連「經濟封鎖」中國,可算是徹底封鎖了中國對已發展國家市場的出路;中國數年前牽頭,以「金磚五國」名義成立的新開發銀行,原意就是要拉攏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企圖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去製造龐大市場,以數量對抗歐美等已發展國家的市場質量,數年下來效果如何,大家都能看得清楚。中國在「金磚五國」中已經是相對發展較為發達的一個國家,更遑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要將這類市場發展至能與歐美成熟市場抗衡的程度,中國要投資多少才可以?成效又是否真如預期呢?

  日本背後是哪一個國家,相信就算平常沒有留意國際關係的朋友都會知道。安倍訪華前多項的小動作,中國均沒有強硬回應,可見中國實況是多麼惡劣。特朗普透過一連串的策略,目的並不只在於對付當下的中國,而是要長遠地壓制中國的發展,最適合的方法無疑就是把日本打造成為名實相符的亞洲第一強國,而不再只是美國的亞太地區的代言人。
  為了達成此目的,在特朗普牽頭下,歐盟、加拿大、澳洲等成熟經濟體系接連制裁中國,「一帶一路」下不少國家又開始有「反中」的聲音此起彼落,中國「走出去」的策略接連受挫,而近年國內發展過急,欠缺國外市場的支援「接貨」的情況下,近年經常提及的「支爆」就似乎並非是「只聞樓梯響」的事。在此等形勢下,又豈到中國不屈服於「小日本」之下?
  除此之外,「特金會」的成功更令中國未能徹底掌控北韓這張本來是應對美國的一張王牌;俄羅斯近年在普京領導下亦有意無意想從中共手上奪回社會主義領導國家的地位;面對特朗普多方位的圍攻,早年過到擴張的中共根本無從還手。在國外無法應對的情況,習近平在國內希望以更強硬手段去壓制及掌控國家,「新疆再教育營」、「正確聖經」等手段的強硬程度可謂前所未見,或許是一種洩忿的心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