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從金庸小說中看到的一些小事 - 悼查良庸先生

查良庸先生昨日以94歲之齡離世,僅以此文表達對其為文學發展的敬意。

自己從小喜歡就到圖書館,小四開始看衛斯理,中一至中二就看金庸,之後看的就是古龍和黃易的武俠小說。(對,我沒看梁羽生的,看到封面都提不起興趣,所以說看不看書、會看甚麼書其實也是一種緣份。)

要說武俠小說,我並不算喜歡金庸的,然而每一本我也的確看了不只一次。上述提及三位武俠小說作家,若讓我以粗淺的從表面來分類,我會說是「時、地、人」三者各有不同擅長來分別。金庸的小說擅長寫景,他的小說用字精美,對故事情節描述細緻的程度,能夠讓讀者把整個場景在腦海中描繪出來,而其形象是清晰可見。古龍的小說則擅長寫人,他往往是利用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來勾劃整個故事結構,對情感的描述特別細緻。黃易的小說則是架構於歷史之背面,不似金庸小說般通常只是借用歷史來設定場景,黃易的小說是真正的穿插在歷史之間,就似在看真實的歴史一般。

查良庸先生的描述功力是令金庸小說廣受歡迎的一大原因,亦正因如此,當改編成電視劇集或電影時,觀眾對特定角色的形象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在我個人看來卻是稍稍欠缺了文學上該有的「留白」,讓讀者幻想的空間。幻想和思考不同,看金庸的小說可以會有很多不同的思考空間,內容中基本上都有不少引人深思的地方,但其描述之細緻卻令我覺得稍欠幻想,或許這就是我談不上喜歡金庸小說的原因。

「金庸學」之所以能發展,並不只在於其描述的功力,更在於其引發思考的能力。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會令人反思,而金庸的小說並不只於讓讀者反思個人行為,也能讓人思考其人生觀或價值觀。

在我看來,金庸不同小說均有不同方向的側重。
《鹿鼎記》中所寫的是當年香港人特性這一點相同很多人都聽說過,八面玲瓏卻又重情,聰明機智又不失責任感等等,而在我看來《鹿鼎記》所寫的重點是人際關係,韋小寶在面對不同人物時的不同處理手法,康熙對待韋小寶的方式等等,均是從中側寫人際關係的應對。
《書劍恩仇錄》所寫的是情,陳家洛與乾隆之間的兄弟情、陳家洛和霍青桐及香香之間的三角關係、袁士霄和關明梅、陳正德兩夫婦之間的關係、余魚同面對駱冰、文泰來、李沅芷的心境,當然還有紅花會眾人之間的義氣,均是《書劍恩仇錄》中篇幅甚重的內容。
《神鵰俠侶》則是寫人性,當中的人物往往都有明顯性格缺憾,從而導致錯誤決定而後悔不已或走向極端。此書正是將人性缺憾放大來建構整個故事,胡青牛、公孫止、英姑、一燈大師等,甚至王重陽和林朝英之間都是利用人性的缺憾而建構而成。
《笑傲江湖》則是以權謀為主軸的故事,岳不群、林平之、東方不敗、任我行、左冷禪等,整個故事就是各種陰謀詭計在背後穿插來推進,並以令狐沖「無為」的性格來反襯,此作可算是集權謀要術之重要參考書籍。

無論對金庸小說是否有研究,甚至無論是否有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相同都會認同查良庸先生在武俠小說界別中的地位,僅以十五個故事而最後可以引伸至「金庸學」的發展,稱他為武俠小說泰斗並不過譽。自己只是一個喜歡看書的小人物,上述文章只是個人感受,歡迎各位賜教。

我先回去用野球拳打十大好人了(閃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從安倍訪華看特朗普對華策略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終於正式訪華,表面上是日中關係破冰重回談判桌,然而背係卻是歐美集團在特朗普牽頭下,一連串針對中國的策略成功的必然效果。

  先從表象看起,安倍晉三訪華一事可謂一波三折,因此看此次會談並不應該只看「現況」,而要從八月底開始看。早在今年四月,習近平已經直接邀請安倍於九月三日出席中國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儀式,然而安倍於八月底方明確表示不會出席相關儀式;當然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等反對聲音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其實各種因素均是可預見之因素,安倍是無需等到八月底才明確表示不會出席。另外,在是次訪華前夕,安倍雖然沒有親身出席,但同樣再次以首相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祭祀費,而中國今次亦不似往般發表評論敦促日本正視歷史。此外,在是次訪華前夕,日本亦正式宣佈停止對中國進行了四十年的「開發援助」。
  面對上述三件事件,中國並無任何強硬回應,最強硬的回應可算是九月底在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海域放置浮標一事。面對如此事件,中國竟然不出一句反對聲音已屬罕見,更罕見的是,環球時報這中共半官方媒體更表示要和日本「共存共榮」,還真是回到了當年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

  然而,若進一步考慮中國一連串情況,就可以對此有稍多了解。早前「范冰冰事件」處理完成後,消息指懷疑身犯類似個案的其他人士,只要主動投案並繳納罰款則可了事,網民已經戲稱從此可見中共政府有多缺錢了。
  從國際情況來看,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接連「經濟封鎖」中國,可算是徹底封鎖了中國對已發展國家市場的出路;中國數年前牽頭,以「金磚五國」名義成立的新開發銀行,原意就是要拉攏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企圖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去製造龐大市場,以數量對抗歐美等已發展國家的市場質量,數年下來效果如何,大家都能看得清楚。中國在「金磚五國」中已經是相對發展較為發達的一個國家,更遑論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較,要將這類市場發展至能與歐美成熟市場抗衡的程度,中國要投資多少才可以?成效又是否真如預期呢?

  日本背後是哪一個國家,相信就算平常沒有留意國際關係的朋友都會知道。安倍訪華前多項的小動作,中國均沒有強硬回應,可見中國實況是多麼惡劣。特朗普透過一連串的策略,目的並不只在於對付當下的中國,而是要長遠地壓制中國的發展,最適合的方法無疑就是把日本打造成為名實相符的亞洲第一強國,而不再只是美國的亞太地區的代言人。
  為了達成此目的,在特朗普牽頭下,歐盟、加拿大、澳洲等成熟經濟體系接連制裁中國,「一帶一路」下不少國家又開始有「反中」的聲音此起彼落,中國「走出去」的策略接連受挫,而近年國內發展過急,欠缺國外市場的支援「接貨」的情況下,近年經常提及的「支爆」就似乎並非是「只聞樓梯響」的事。在此等形勢下,又豈到中國不屈服於「小日本」之下?
  除此之外,「特金會」的成功更令中國未能徹底掌控北韓這張本來是應對美國的一張王牌;俄羅斯近年在普京領導下亦有意無意想從中共手上奪回社會主義領導國家的地位;面對特朗普多方位的圍攻,早年過到擴張的中共根本無從還手。在國外無法應對的情況,習近平在國內希望以更強硬手段去壓制及掌控國家,「新疆再教育營」、「正確聖經」等手段的強硬程度可謂前所未見,或許是一種洩忿的心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