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庸先生昨日以94歲之齡離世,僅以此文表達對其為文學發展的敬意。
自己從小喜歡就到圖書館,小四開始看衛斯理,中一至中二就看金庸,之後看的就是古龍和黃易的武俠小說。(對,我沒看梁羽生的,看到封面都提不起興趣,所以說看不看書、會看甚麼書其實也是一種緣份。)
要說武俠小說,我並不算喜歡金庸的,然而每一本我也的確看了不只一次。上述提及三位武俠小說作家,若讓我以粗淺的從表面來分類,我會說是「時、地、人」三者各有不同擅長來分別。金庸的小說擅長寫景,他的小說用字精美,對故事情節描述細緻的程度,能夠讓讀者把整個場景在腦海中描繪出來,而其形象是清晰可見。古龍的小說則擅長寫人,他往往是利用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來勾劃整個故事結構,對情感的描述特別細緻。黃易的小說則是架構於歷史之背面,不似金庸小說般通常只是借用歷史來設定場景,黃易的小說是真正的穿插在歷史之間,就似在看真實的歴史一般。
要說武俠小說,我並不算喜歡金庸的,然而每一本我也的確看了不只一次。上述提及三位武俠小說作家,若讓我以粗淺的從表面來分類,我會說是「時、地、人」三者各有不同擅長來分別。金庸的小說擅長寫景,他的小說用字精美,對故事情節描述細緻的程度,能夠讓讀者把整個場景在腦海中描繪出來,而其形象是清晰可見。古龍的小說則擅長寫人,他往往是利用不同人物角色的情感,來勾劃整個故事結構,對情感的描述特別細緻。黃易的小說則是架構於歷史之背面,不似金庸小說般通常只是借用歷史來設定場景,黃易的小說是真正的穿插在歷史之間,就似在看真實的歴史一般。
查良庸先生的描述功力是令金庸小說廣受歡迎的一大原因,亦正因如此,當改編成電視劇集或電影時,觀眾對特定角色的形象要求是一致的,然而在我個人看來卻是稍稍欠缺了文學上該有的「留白」,讓讀者幻想的空間。幻想和思考不同,看金庸的小說可以會有很多不同的思考空間,內容中基本上都有不少引人深思的地方,但其描述之細緻卻令我覺得稍欠幻想,或許這就是我談不上喜歡金庸小說的原因。
「金庸學」之所以能發展,並不只在於其描述的功力,更在於其引發思考的能力。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會令人反思,而金庸的小說並不只於讓讀者反思個人行為,也能讓人思考其人生觀或價值觀。
在我看來,金庸不同小說均有不同方向的側重。
《鹿鼎記》中所寫的是當年香港人特性這一點相同很多人都聽說過,八面玲瓏卻又重情,聰明機智又不失責任感等等,而在我看來《鹿鼎記》所寫的重點是人際關係,韋小寶在面對不同人物時的不同處理手法,康熙對待韋小寶的方式等等,均是從中側寫人際關係的應對。
《書劍恩仇錄》所寫的是情,陳家洛與乾隆之間的兄弟情、陳家洛和霍青桐及香香之間的三角關係、袁士霄和關明梅、陳正德兩夫婦之間的關係、余魚同面對駱冰、文泰來、李沅芷的心境,當然還有紅花會眾人之間的義氣,均是《書劍恩仇錄》中篇幅甚重的內容。
《神鵰俠侶》則是寫人性,當中的人物往往都有明顯性格缺憾,從而導致錯誤決定而後悔不已或走向極端。此書正是將人性缺憾放大來建構整個故事,胡青牛、公孫止、英姑、一燈大師等,甚至王重陽和林朝英之間都是利用人性的缺憾而建構而成。
《笑傲江湖》則是以權謀為主軸的故事,岳不群、林平之、東方不敗、任我行、左冷禪等,整個故事就是各種陰謀詭計在背後穿插來推進,並以令狐沖「無為」的性格來反襯,此作可算是集權謀要術之重要參考書籍。
無論對金庸小說是否有研究,甚至無論是否有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相同都會認同查良庸先生在武俠小說界別中的地位,僅以十五個故事而最後可以引伸至「金庸學」的發展,稱他為武俠小說泰斗並不過譽。自己只是一個喜歡看書的小人物,上述文章只是個人感受,歡迎各位賜教。
我先回去用野球拳打十大好人了(閃
我先回去用野球拳打十大好人了(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