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JR九州公佈了九州新幹線西九州路線(即「長崎新幹線」)武雄温泉-長崎間的列車名稱,會按現有特急的名字來命名,同樣稱為かもめ。隨之而來的並不只是到底相關路段何時正式通車,而是再一次把焦點放到同一路線的新鳥栖—武雄温泉段的建設之上。有關路段需要面對所謂的「佐賀難關」,這一難關不解決的話,已建設路段得物無所用,然而有關問題卻是極度現實且難以解決的效益問題。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日本首相更替頻繁的原因 — 制度篇
自民黨黨總裁選舉已經正式完成,「令和大叔」菅義偉取得絕對多數票獲勝,接替安倍晉三出任新一任自民黨黨總裁,預計稍後經由自民黨主導的國會提名及表決後,將會接任首相一職。
自2013年(準確是2012年12月26日)開始,安倍晉三一直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下稱首相)一職,但回顧歷史,在安倍第二次上任之前,日本首相一職變更頻繁,換人的頻率可謂世界第一,到底是甚麼原因?
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狀況當然是一大影響,但若然只是因為上述原因而導致,並不足以解釋何以日本首相變更頻繁的情況是維持數十年以上,而很多位首相的任期都僅有一年多,甚至不足一年。
這次我會從集中說明制度上的原因,簡單分析相關制度如何影響日本首相任期的長短。
-------------------------------------------------------------------------------------------------------------------------
從制度上來看,需要先理解的是最基本的政治體制。
日本採用的是議會制,同樣採用議會制的國家有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其中意大利總理一職亦更換頻繁,但這次就不在此詳細研究。
在不同的議會制國家中,大都採用兩院制,簡單來說是參議院(或上議院)和眾議院(或下議院)。參議院往往是沿自舊有貴族為保留其權力而來,但隨着民主政制的發展,普遍亦已經透過民主選舉選出,而眾議院則為大眾的政治代表,亦普遍同樣由民主選舉選出。因此,大部份採用議會制的國家,為表現民主精神,眾議院的議席數目往往較參議院多,權力亦較大(部份採用議會制的國家,參議院甚至只有一些象徵性權力),參選門檻(若有不同)亦相對較低。
而在日本,根據憲法規定,首相是從國會中由國會議員選出,國會則由參眾兩院組成,其中眾議院有465席,參議院現時則有245席。因此兩院的選舉自然就成為了能否出任首相的關鍵。
不過在日本的歷史中,自日本戰後重新立憲以來,首相均由眾議院議員出任,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憲政慣例。另一方面,眾議院較參議院有更多的權力,其中包括「預算先議」及「內閣不信任決議」兩項較高的權力;以及眾議院在首相指名、預算議決、條約承認及決定會期上的議決都有優先權,即兩院未能得到共識或參議院未能表決時,以眾議院的議決為最終決定。另外,在法案議決上,若參議院否決眾議院通過的議案,眾議院可以再次進行表決,若獲得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即自動立法。
由此可見,在制度框架上,日本的兩院制和其他國家的兩院似乎沒有大分別,但其實日本的參議院和外國的參議院比較起來,日本的參議院權力較大。以法案表決為例,上述提及的「再表決門檻」是眾議院的三分之二多數,這其實已經是高難度的門檻了。即使在香港這明顯偏向建制的立法會選舉模式中,政府要取得三分之二多數亦不一定有,更何況是日本這更民主的制度了?單從這一點上來看,說參議院其實擁有「法案否決權」亦不為過。因此,在日本當首相並不能只重視眾議院,同樣需要留心參議院,亦間接導致參議院選舉同樣成為日本首相更換頻繁的其中一項制度上的原因。
-------------------------------------------------------------------------------------------------------------------------
參議院選舉
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議席總數暫時為245席(因參議院選舉進行改革,於2022年改選後會增至248席),每3年改選一半議席,由「選舉區制」和「比例代表制」並立形式選出。
由於參議院擁有上述提及近似法案否決權的權力,因此若執政黨未能掌控參議院,施政會同樣困難。因此即使是參議院選舉失利,首相不辭職施政也會變得有難度。1998年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正是因為參議院選舉失利而辭職,而2010年時任首相菅直人在接任首相一職一個多月就帶領民主黨參與參議院選舉,結果失利。雖然他沒有辭職,不過接下來一年的施政亦舉步維艱,最終亦在2011年9月離任,由野田佳彥接替。
由此可見,即使參議院的組成並不如眾議院般,如此直接影響現任首相,但參議院不願配合的話,政策及法案難以落實,政府實在難以施政,從而令民望下跌的話,下一次的眾議院選舉,首相所屬政黨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所屬政黨也不會願意看到這情況之下,首相辭職往往是其中一項選擇。
------------------------------------------------------------------------------------------------------------------------
眾議院選舉
眾議院議員任期為4年,議席總數為465席。1993年選舉改革之後,以「小選舉區制」及「比例代表制」並立形式選出。眾議院設有解散制度,首相有權在眾議院任期未完成前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由於首相往往是來自眾議院,而且眾議院議員人數佔國會超過一半的情況下,眾議院解散基本上等同重新選出首相及重新組閣。
在日本的眾議院歷史中,自二戰後制定《日本國憲法》之後,於1949年進行第一次重新立憲後的眾議院選舉,直至2017年安倍解散眾議院舉行的選舉,前後合共25次選舉當中,只有1976年的第34回眾議院選舉是因為完成任期而舉行,其餘24次皆因時任首相提前解散眾議院而進行。即使把戰前的23次眾議院選舉計算在內,也只有5次眾議院選舉是因為上一期眾議院議員完成任期而舉行。
由此可見,日本的政治形勢自古以來都充滿變數,而同一派系內的鬥爭亦為其中一大重點,當遇上難以順利施政的情況時,日本首相選擇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往往是他們常用的選擇。
-------------------------------------------------------------------------------------------------------------------------
黨領導選舉
然而,除了上述兩項選舉外,還有一項選舉會影響到首相之位,那就是執政黨的黨領導選舉。以今次為例,安倍晉三辭職後所舉行的選舉,正正是自民黨黨內的黨總裁選舉。自民黨規定黨總裁任期為3年,而總裁、首相(內閣總理大臣,簡稱總理)兩職分離(「總總分離論」)並無落實的情況下,即使當時為時任首相也好,到了黨總裁任期屆滿,當然要舉行總裁選舉,但由於同時身為黨總裁及首相,若時任首相在黨總裁選舉落敗,首相亦要辭職。儘管上一次發生這情況時已經是1978年的福田赳夫,但這的確會影響首相的任期長短。
同時,自民黨以前亦規定,黨總裁只可連任最多一次,即合共兩次任期,而1978年至2003年間黨總裁任期更只有2年。可見在此段時間當中,其實自民黨總裁最多亦只可能執政一個完整的眾議院任期(4年),因為黨總裁一職連任一次就是4年了。以小泉純一郎為例,他於2003年完成第一任黨總裁職務,然後連任一次直至2006年卸任。儘管他本人民望高企,但他也只是出任了五年多的首相(當中也有他本人不願延任的意願影響)。
此外,黨總裁任期時段和眾議院任期會錯開的情況下,眾議院任期中更換首相就基本是鐵定的事。因此,自民黨成員對於能否完成首相任期抱有一種較淡然的態度也是能夠理解,進一步亦不難理解為何他們會繁頻地解散眾議院了。
-------------------------------------------------------------------------------------------------------------------------
- 參議院選舉(每3年一次、上次為2019年)
- 眾議院選舉(理論上為每4年一次,上一次為2017年)
- 黨總裁選舉(每3年一次、剛完成)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安倍離任,繼任者會是誰?
(本文於八月二十八日下午四時許首次刊於本人個人fb,當時安倍正在召開相關記者會,因此內容主要以當時資訊為主。)
根據正在舉行的記者會最新消息,安倍已正式宣佈將會辭職。
(記者會更新:據了解,安倍會留任至新首相人選決定後才正式辭職,因此副總理麻生太郎應該不會出任臨時代總理。)
(八月二十八日晚上十一時更新:麻生太郎已明確表示不會參與下一任自民黨總裁選舉,某程度上亦即放棄爭取出任首相一職。)
安倍作為日本明治維新立憲以來,出任首相累計日數最長的一人(截止八月二十八日為3171日),其個人政治能量本就不可能因為退下來而消失。加上其背後長州藩的龐大政治勢力(長州藩,即現今山口縣,日本本州最西邊的縣),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安倍的主張及政策仍會得以維持。
=======================================
長州藩的政治能量由日本明治維新採用立憲制時已經十分強大。
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正正是該年代長州藩的代表人物,而另外兩位前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以及外叔父佐藤榮作,同樣為長州藩勢力的代表。
而在日本首相在任時間中的前四名中,除去上述已經提及第一名的安倍之外,佐藤榮作以2798日排名第三,伊藤博文以2720日排名第四。另外排名第二、在任日數2886日,同屬長州藩的桂太郎,亦是伊藤博文被暗殺後的接任人。無論從人數還是任期長短而言,長州藩的政治能量,在更替頻繁的日本政界,是明顯強於其他派系。
發足自長州藩的勢力,乃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一直主導日本政治的勢力。二戰之前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及其友好勢力的代表擔任首相,二戰之後則以政黨形式及其影響力一直在幕後主導日本政治。
由此可見,即使安倍退下來,相信日本政治形勢亦不會有大改變,但部份政策的取態或許會有變化。其中最重要三部份,分別是修憲、經濟以及外交政策,而之後的走向如何,就要視乎到底誰人會接任下一任首相。
=======================================
實際上,安倍近月的支持度亦正在下滑。儘管他早已表示今次任期屆滿後不會再續任首相,但現在以健康為由請辭,亦是一次果斷的決定。在自民黨未到達會失去政權的臨界點前退下,明顯是另一個充滿政治智慧的決定。
早前安倍改革,把現時人氣高企的小泉進次郎招入內閣,足以顯示他的政治智慧及敏感度。若今次借勢以健康為由退任屬實,得以保持其強大影響力,繼任人選勢難在政策上作出大改變。
安倍辭職屬實,那麼到底會由誰接任?
1. 現任副首相及財務大臣麻生太郎
麻生是現任副首相,亦曾有首相經驗,作為下次議會選舉前的首相,維持現在政策本是一個不錯的人選。然而,麻生已年屆79歲,而且他出任首相之後的選舉,正正是自民黨大敗的一屆,這兩點都是令他未必能接任自民黨總裁及首相一職的原因。個人相信不可能是由麻生在臨時代理任期以外當上首相,而根據安倍在記者會上的說法,他應該會留任至新一任自民黨總裁選出為止,如是者麻生是不用出任代理首相。
2. 現任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
菅義偉作為日本政界的第二號人物,其實權較麻生太郎更高更重,亦更得安倍信任,同時他較麻生年輕8年,亦是其較麻生更有優勢的因素。更甚的是,他是時任內閣官房長官,在日本首次天皇在生時退位負責發表新年號,「令和大叔」因此而在民間人氣大升。若安倍只想穩定地把現行政策維持至明年的換屆選舉,菅義偉其實會是最理想的選擇。然而菅義偉偶有過於武斷的發言,以及過於強權的作風,是他的最大缺點,而且菅義偉自己曾明確表示他無考慮任何「後安倍」的事情,並因了解自己而沒有考慮出任首相,且看看安倍真的「中退」的情況下,菅義偉會否改變心意臨危受命。
3. 前外務大臣、防衛大臣,現自民黨政策協調會長岸田文雄
岸田文雄三代均為眾議員,且與前首相宮澤喜一為親戚,算是現今自民黨內的中堅勢力,一直被視為安倍的接班人。然而,他較安倍更為鴿派的立場,以及一直未能樹立明確公眾形象的缺點,在現今政治局勢下,或會令他很難更進一步。
4. 前外務大臣、現任防衛大臣河野太郎
56歲的河野太郎父親河野洋平為前自民黨總裁、眾議院議長,叔父河野謙三亦曾任參議院議長,本身亦有一定政治能量。從他出任外務大臣時對韓作風,以及一直以來的表現及受訪回應,可以看到其作風相對強硬,或較適合現今政治形勢,但其年紀或會成為一大考慮因素。現時接任的話,形勢相對困難亦較難發揮,且河野累積仍有不足。若河野現時上任,或許會令他長遠的政治前途受到負面影響。
石破茂自從上次挑戰安倍失敗之後,黨內及政府內都已經沒有重要職務,現時主要靠地方宣傳維持人氣,但黨內仍然是不受歡迎,難以在黨內取勝。
至於小泉進次郎的確人氣很高,特別是年輕群眾中的支持率很高,但在傳統論資排輩的日本政界當中,他是很難這麼早就上到首相大位。而且正如上述的說法,現時政治形勢對接任首相者其實是很困難的狀況,這一年稍有失誤,明年大選很可能就沒有機會。對過於年輕的小泉而言,和河野一樣,對他的長遠政治發展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