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會考太深?

近日有不少考生抱怨中文科閱讀理解的第一份文章太長太深,在傳媒的推波助瀾下,肆無忌憚地批評考評局,但這合理嗎? 

要了解這個問題,應該從根本出發,即是到底公開試的目的何在?有人認為考試只是為了測試學生知識的一種工具,對於這一點,筆者是「部份同意」的。就校內考試而言,我個人認同此種考試應該只為了測試學生知識,讓老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為不同學生制定更加合適的教學方法。可是,公開試的目的是這樣的嗎?公開試從來都是用來篩選不同學生,讓較適合修讀文法中學的學生,於文法中學中接受更高深的教育;至於在這公開試制度下,被評為不適合修讀文法中學的學生,則可以向不同方面發展,包括IVE、由大學附設的社區學院、職業訓練學校如中華廚藝學院等。就算有同學只是希望拿到五科合格後出外工作,他也能報讀毅進計劃。從此可見,現有會考制度,根本不只含有一個測試學生知識的基本目的,而是擁有篩選這一個更深層的意義。 

明白了公開試的目的何在之後,我們就可以去探討試卷難度這一問題了。香港的公開考試,在國際上亦有一定知名度,受不少國家所認同,這一點證明了香港考試制度的可信性。既然如此,為甚麼說太深太難之言卻不絕於耳?歸根究底,就是考生們不願接受上一段所述的「篩選」目的。他們付出了時間和努力,但因為未能回答試卷而擔憂得不到好成績,加上最後一年會考的壓力下,難免會有如此大的反響。 

可是,實際上這種擔憂是不應該存在的。雖然說,考評局揚言中文科和英文科取消了俗稱「拉curve」的常模參照評分方式,而改為水平參照的評分方式。可是,難度當所有人都取得了100分,考評局會全部學生也給最高等級的5*嗎?又或是,全部學生也低於40分,就全部學生也只得到1級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嘛。說穿了,水平參照的本質上和常模參照根本沒有分別。以往,考評局可能決定了多少百分比的學生能夠拿到A級,多少會拿到E級,然後按考生成績的次序歸入不同級別,這就是常模參照。現在的評分,在筆者看來,則是首先評定了不同考生的分數,然後再看看整體學生的分數分佈,從而再決定多少分以上是5*,多少分以下是1級,意義上根本和常模參照沒有分別。 

更何況,上文亦曾提及,香港的考試制度在國際中也算是有知名度的。考評局也不可能令全部學生也低過4級,因為這反映了考評局未能安排一份能夠篩選學生的試卷讓學生應考,這可是會影響香港考試制度在國際上的聲譽。 

相反而言,即使考評局真的給了全部學生一個低分數又如何?這種做法只會令各文法中學的收生分數也相應下降,拿到比較高分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如他們所願的升讀文法中學。 

所以說,考生們實在不用太擔心。與其去批評考評局的試卷太深,不如用這些時間再去努力溫習吧。